石灰:
由石灰石、**石或白堊等原料,經煅燒而得的以氧化鈣為主要成分的氣硬性無機膠凝材料。
砂漿:
由膠凝材料和細骨料調制成的建筑材料。
灰土:
將熟石灰粉和黏土按一定比例拌和均勻,在一定含水率條件下夯實而成。石灰粉用量常為灰土總重的10%~30%,即二八灰土和三七灰土。
混凝土(又名砼):
由膠凝材料(如水泥)、水和骨料等按適當比例配制,經混合攪拌,硬化成型的一種人工石材。
鋼筋砼:
澆筑砼之前,先進行綁筋支模,也就是用鐵絲將鋼筋固定成想要的結構形狀,然后用模板覆蓋在鋼筋骨架外面。最后將砼澆筑進去,經養護達到強度標準后拆模。
混合砂漿和水泥砂漿:
混合砂漿:由水泥,生石灰粉(或石灰膏),砂子,水,拌合而成,常用于室內。
水泥砂漿:由水泥,砂子,水,拌合而成,常用于室外,有水或潮濕的地方,基礎部位。
磚:
以黏土、頁巖以及工業廢渣為主要原料制成的小型建筑砌塊。
砌塊:
砌塊是利用砼,工業廢料(爐渣,粉煤灰等)或地方材料制成的人造塊材,外形尺寸比磚大,具有設備簡單,砌筑速度快的優點,符合了建筑工業化發展中墻體改革的要求。
輕質磚:
一般就是指發泡磚,正常室內隔墻都是用這種磚,不會增加樓面負重,而隔音效果又不錯!
多孔磚:
多孔磚主要適用于磚混結構的承重部位。產品主規格尺寸:240㎜×115㎜×90㎜.
空心磚:
空心磚優點是質輕、強度高、保溫、隔音降噪性能好, 空心磚的致命缺點:就是抗震性能差.
毛石:
毛石是不成形的石料,處于開采以后的自然狀態。它是巖石經爆破后所得形狀不規則的石塊,形狀不規則的稱為亂毛石,有兩個大致平行面的稱為平毛石(整毛石)。
模板:
砼結構或鋼筋砼結構成型的模具,由面板和支撐系統、連接配件組成。模板按材料分為:鋼模板,竹膠板,木模版,塑膠板。
模板支撐:
在建筑上用于砼現澆施工高度大于3.6米的模板支撐結構,普遍采用鋼或木梁拼裝成模板托架,利用鋼或木桿搭建成腳手架構成托架支撐,并配合鋼模板進行砼施工。
腳手架:
施工現場為工人操作并解決垂直和水平運輸而搭設的各種支架。
滿堂腳手架:
主要用于單層廠房、展覽大廳、體育館等層高、開間較大的建筑頂部的裝飾施工。由立桿、橫桿、斜撐、剪刀撐等組成.
裝飾腳手架:
完成裝飾工程所用的腳手架,一般指用于內墻抹灰裝飾等。
密目網:
密目網由聚乙烯制成,防塵耐用;網目密度不低于800目/100cm2,垂直于水平面安裝用于防止人員墜落及墜物傷害的網。一般由網體、開眼環扣、邊繩和附加系繩組成。
建筑名詞:
標高:
表示建筑物某一部位相對于基準面(標高的零點)的豎向高度。分為絕對和相對標高。絕對標高:我國規定以青島附近黃海的平均海平面作為標高的零點。相對標高:以建筑物室內首層主要地面高度為零作為標高的起點。
室內地坪:(又名±0.000)
室內一層地面標高。
自然地坪:
工程施工前,地面的原始標高。
室外地坪:
小于±0.000。
水灰比:
水泥漿、砂漿、砼拌合料中,拌和用水與水泥的質量比.
放坡系數:
土壁邊坡坡度以基高h與底寬b之比表示。
攤銷系數:
攤銷系數是將某種材料按一定次數折舊。
壓實系數:
路基經壓實實際達到的干密度與由擊實實驗得到的試樣的最大干密度的比值K,壓實系數愈接近1,表明壓實質量要求越高。
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由載荷試驗測定的地基土壓力變形曲線線性變形內規定的變形所對應的壓力值,其最大值為比例界限值。
鋼筋搭接接頭面積百分率:
在同一連接區段內有接頭的縱向受拉鋼筋截面面積與全部縱向受拉鋼筋截面面積的比值。
縱向鋼筋配筋率:
縱向鋼筋面積總和 / 柱截面。
烈度:
地震發生時,在波及范圍內一定地點地面振動的激烈程度。
凍深:
凍深是冬季時自地平面以下凍結的深度。
抗震等級:
以鋼筋砼框架結構為例,抗震等級劃分為四級,以表示其很嚴重、嚴重、較嚴重及一般的四個級別。
設防烈度:
按國家規定的權限批準作為一個地區抗震設防依據的地震烈度。通俗的講就是建筑物需要抵抗地震波對建筑物的破壞程度,要區別于地震震級。一般為6-9度。
土石方結構:
持力層:
直接承受基礎荷載的一定厚度的地基土層。
回填:
將土重新填入(如溝渠或基礎墻的空隙);亦指用任何材料重新填滿。
打夯:
人工打夯或用打夯機把地基砸實.
夯點:
測試土質的一種辦法,一般測量夯擊數,來此定一塊土地的土質是否一樣。
釬探:
將鋼釬打入土層,根據一定進尺所需的擊數探測土層情況或粗略估計土層的容許承載力的一種簡易的探測方法。
大放腳:
是指從基礎墻斷面上看單邊或兩邊階梯型的放出部分,根據每步放腳的高度是否相等,分為等高式和不等高式兩種。
溝槽:
槽底寬3米內,槽長大于3倍槽寬的。
地坑:
底面積在20平米內,且底長邊小于3倍短邊的。
放坡:
為了防止土壁塌方,確保施工安全,當挖方超過一定深度或填方超過一定高度時,其邊沿應放出的足夠的邊坡。這就是放坡。
工作面:
直接進行采掘或排土的場所。
填料加固:
用于軟弱地基挖土后的換填材料加固工程。
基礎與結構:
筏板基礎:(又名滿堂基礎和筏型基礎)
是把柱下獨立基礎或者條形基礎全部用聯系梁聯系起來,下面再整體澆注底板。由底板、梁等整體組成。一般有無梁式滿堂基礎、梁板式滿堂基礎和箱形基礎三種形式。
條形基礎:(又名帶型基礎)
是指基礎長度遠遠大于寬度的一種基礎形式。按上部結構分為墻下條形基礎和柱下條形基礎。
獨立基礎:
當建筑物上部結構采用框架結構或單層排架結構承重時,基礎常采用方行、圓柱形和多邊形等形式的獨立式基礎。獨立基礎分:階形基礎、坡形基礎、杯形基礎3種。
箱型基礎:
箱型基礎是由鋼筋砼的底板、頂板、側墻及一定數量的內隔墻構成封閉的箱體,基礎中部可在內隔墻開門洞作地下室。
樁承臺基礎:
由樁和連接樁頂的樁承臺(簡稱承臺)組成的深基礎,平臺一般采用鋼筋砼結構,其承上傳下的作用,把墩身荷載傳到基樁上。
杯形基礎:
當柱采用預制構件時,則基礎做成杯口形,然后將柱子插入并嵌固在杯口內,故稱杯形基礎.。
磚混結構:
指建筑物中豎向承重結構的墻、柱等采用磚或者砌塊砌筑,橫向承重的梁、樓板、屋面板等采用鋼筋砼結構。常用于7層以下的普通多層住宅。優點:造價低,施工簡單快捷。 缺點:不適合復雜的建筑形式,層高、房間大小等要求嚴格,抗震能力稍弱。
框架結構:
由梁和柱組成框架共同抵抗水平荷載和豎向荷載。常用于10層以下的多層公共建筑,比如辦公樓,商場等。在非地震區也用于高層建筑。 優點:室內空間大,可以滿足復雜的建筑形式,抗震能力稍強。房間隔墻可以隨意拆改。缺點:框架柱尺寸過大,不適合民用住宅。在地震區很難超過7層。
框剪結構:
主要結構是框架,由梁柱構成,小部分是剪力墻。墻體全部采用填充墻體,由密柱高梁空間框架或空間剪力墻所組成,在水平荷載作用下起整體空間作用的抗側力構件。常用于高層的辦公樓、商場和酒店。
優點:室內空間的使用以及房間隔墻的拆改,和框架結構一樣靈活多變。抗震性能與純剪力墻結構一樣堅固。缺點:砼用量多,自重大,總高度通常無法超過150m。
剪力墻結構:
是用鋼筋砼墻板來代替框架結構中的梁柱,能承擔各類荷載引起的內力,并能有效控制結構的水平力,常用于普通高層住宅,和房型復雜的多層洋房和別墅。優點:承重結構為片狀的砼墻體,房間不見柱子的棱角,比框架結構更適合用于住宅。抗震能力最強,房屋安全度很高。缺點:砼用量多,自重大,總高度通常無法超過150m。墻體不能隨意拆改。
鋼結構:
由型鋼和鋼板通過焊接、螺栓連接或鉚接而制成的結構。常用于廠房、超高層民用建筑和地標建筑。優點:自重輕,施工快。可以修建到500多米以上的高度。因為是柔性結構,地震破壞力對它影響較小。 缺點:鋼材害怕腐蝕,建筑保養困難,而且保養費用昂貴。鋼材最怕高溫,火災是鋼結構房屋的天敵(世貿大廈就是飛機撞擊所致)。
梁墻柱板:
懸挑:
部分或全部建筑物以下無支撐物(或支座),給人一種不穩定感。
高板位,中板位和低板位:
高板位:梁頂標高與板頂標高平齊
中板位:板在梁的中部。
低板位:梁底標高與板底標高平齊
跨數:
兩支座之間算一跨,比如柱和墻。
基礎梁:
架在基礎上的梁,不需要支底模的梁,主要作用是作為上部建筑的基礎,將上部荷載傳遞到地基上。
框架梁:
指兩端與框架柱(KZ)相連的梁,或者兩端與剪力墻相連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梁。
圈梁:
沿建筑物外墻四周及部分內橫墻設置的連續封閉的梁。
過梁:
放在門、窗、或預留洞口等等洞口上的一根橫梁。作用是支撐洞口上部砌體所傳來的各種荷載,并將這些荷載傳給門窗洞口兩邊的墻。
連梁:
指兩端與剪力墻相連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一般在風荷載和地震荷載的作用下 ,連梁的內力往往很大。作用類似于過梁。
暗梁:
樓板上有墻需要梁來承重受力,或柱間需設拉結梁,但梁又不能突出板的下面影響空間使用要求,而在板上設加強鋼筋起梁的作用。設暗梁處樓板應不少于150mm厚。
邊框梁:
建筑物的邊軸線框架的梁。
加腋梁:
指鋼梁或砼梁在根部斜向加高,加腋部份相當柱子上的“牛腿”。
磚平碹:(又名磚過梁)
磚平碹是門窗洞上的橫梁,主要由磚和水泥組成,它的作用是支承洞口以上的砌體自重和梁、板傳來的荷載,并把這些荷載傳給門窗間墻。
吊車梁:
用于專門裝載廠房內部吊車的梁, 一般安裝在廠房上部。
有梁板:
有梁板是由一個方向或兩個方向的梁(主梁、次梁)與板連成一體的板或者是板的下部有梁,它包括梁板式肋形板和井字肋形板。工程量按梁、板總和計算。梁是板的支座,分單向板和雙向板.
無梁板:
無梁板是指板無梁、直接用柱頭支撐,包括板和柱帽。其工程量按板和柱帽之和計算。柱是板的支座,不設梁.
平板:
平板是指板無柱、無梁由墻承重。由圈梁、剪力墻圍成的板。
密肋板:
為增加板的剛度,要在板的一側增加一些小梁。通常肋的條數很多。
板帶:
用于預制板安裝及排板后而不足一塊板的部分(縫寬大于60mm才用板帶)采用與預制板厚度相同的現澆板進行補缺。
柱上板帶:
沿柱子方向上的板帶。
跨中板帶:
板帶上沒有柱子在跨中。
升板:
在地面把每層的鋼筋砼樓板預先澆筑,達到強度后,把每層樓板通過吊裝到設計高度后板底用特制的鋼銷進行固定。
構造柱:
是在墻身的主要轉角部位設置的豎直構件,其作用是與圈梁一起組成空間骨架,以提高建筑物的整體剛度和整體的延展性,約束墻體裂縫的開展,從而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常見于磚混結構。
框架柱:
在框架結構中承受梁和板傳來的荷載,并將荷載傳給基礎,是主要的豎向受力構件。需要通過計算配筋。常見于框架結構。
獨立柱:
四周沒有構件和它相連來一起承重,單獨承重,四周是自由端, 常見于地下室車庫結構和廣告牌等。
芯柱:
芯柱就是在框架柱截面中三分之一左右的核心部位配置附加縱向鋼筋及箍筋而形成的內部加強區域。
梁上柱和剪力墻上柱:
建筑物的底部沒有柱子,到了某一層后又需要設置柱子,那么柱子只能從下一層的梁上生根了,這就是梁上柱。從剪力墻上生根的,就是剪力墻上柱。
框支柱和框支梁:
因為建筑需要大空間的要求,使部分結構的豎向構件不能連續設置,因此需設置轉換層,部分不能落地的剪力墻和框架柱,需在轉換層的梁上生根,該梁稱為框支梁,而支撐框支梁的柱稱為框支柱。
柱帽:
當樓面荷載較大時,為提高板的承載能力、剛度和抗沖切能力,在柱頂設置的用來增加柱對板支托面積的結構。
主墻:
主墻是指磚墻,砌塊墻厚在180mm以上或超過100mm以上的剪力墻或除輕質隔墻的墻均為主墻,其他非承重的間壁墻都視為非主墻。
隔墻:
分隔建筑物內部空間的墻。隔墻不承重,一般要求輕、薄,有良好的隔聲性能。
剪力墻:
房屋或構筑物中主要承受風荷載或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載的墻體,防止結構剪切破壞。有三要素:砼,抗震,承重。
女兒墻:
指的是建筑物屋頂外圍的矮墻, 是處理屋面與外墻形狀的一種銜接方式,主要作用除維護安全外,亦會在底處施作防水壓磚收頭,以避免防水層滲水、或是屋頂雨水漫流。
山墻:
建筑物兩端的橫向外墻(東西方向)稱為山墻。所有建筑物都有山墻。
墻肢:
墻肢是指兩根連梁之間的墻,這么說是為了與墻體開小洞口區別。若干片墻肢連在一起,稱為一個墻段。
打樁:
指留滯地基原位的板樁。
接樁:
將已打入的前一根樁頂端與后一根樁的下端相連接在一塊的過程。
送樁:
需要用打樁機和送樁機將預制樁共同送入土中.
鋼筋:
鋼筋:
配置在鋼筋砼及預應力鋼筋砼構件中的鋼條或鋼絲的總稱。
受力鋼筋:
鋼筋砼結構中,按結構計算,承受拉力或壓力的鋼筋,是所配置鋼筋中的主要部分。有受拉鋼筋,受壓鋼筋等。
構造鋼筋:
相對于受力鋼筋而言,構造鋼筋不承受主要的作用力,只起維護、拉結,分布作用。有分布筋,箍筋,腰筋,拉筋等。
隔一布一:
不同型號的鋼筋交錯布置。
熱軋鋼筋:
由低碳鋼和普通合金鋼在高溫狀態下壓制而成,主要用于鋼筋砼和預應力砼結構的配筋,分為熱軋光圓鋼筋和熱軋帶肋鋼筋兩種。有HPB235,HRB335,HRB400,RRB400,最前者屬于光圓鋼筋,其他屬于帶肋鋼筋。
冷軋鋼筋:
用熱軋盤條經多道冷軋減徑,一道壓肋并經消除內應力后形成的一種帶有二面或三面月牙形的鋼筋。主要用于預應力砼構件中。分為冷軋扭鋼筋CTB和冷軋帶肋鋼筋CRB兩種。
預應力鋼筋:
在外荷載作用到構件上之前,通過先張法或后張法預先對構件砼施加壓應力,當構件承受由外荷載產生的拉力時,首先抵消砼中已有的預壓力,然后隨荷載增加,才能使砼受拉而后出現裂縫。
鋼絲網:
鋼絲網是水泥砂漿基面的骨架,可以選用鋼絲粗為16-18號網格為20-25毫米的鋼絲網或鍍鋅鐵絲網。不同材質的交接處一般用鋼絲網,是為了做裝飾防止開裂的.
鋼板網:
金屬板材經過特種機械(鋼板網沖剪機)加工處理后,形成為網眼狀況的張料物體。
箍筋:
用來滿足斜截面抗剪強度,并聯結受力主筋和受壓區砼使其共同工作,此外,用來固定主鋼筋的位置而使構件(梁或者柱)內各種鋼筋構成鋼筋骨架的鋼筋。
肢數:
梁同一截面內在高度方向箍筋的根數。
貫通筋:
貫通筋是指貫穿于構件(如梁)整個長度的鋼筋,中間既不彎起也不中斷,當鋼筋過長時可以搭接或焊接,但鋼筋直徑相同。貫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鋼筋,也可以是架力鋼筋。
通長筋:
基本同貫通筋,但是搭接時鋼筋的直徑可同可不同。
縱筋:
又叫縱向鋼筋。縱筋一般指長度方向的主要受力鋼筋,在砼構件內沿長方向布置的鋼筋,多為受力鋼筋,主要在構件中承受拉力。
腰筋:(又名側縱筋)
指梁側面的鋼筋,有兩種:一種為抗扭筋,一種為構造配筋。
附加箍筋:
附加箍筋是主次梁之間的構造加強鋼筋,比吊筋更常用。設置方法為,每側3根,共6根。間距50mm,直徑同普通箍筋。
吊筋:
吊筋是主次梁之間的構造加強鋼筋,將作用于砼梁式構件底部的集中力傳遞至頂部,是提高梁承受集中荷載抗剪能力的一種鋼筋,形狀如元寶,又稱為元寶筋。
拉筋:
同時拉住主筋和箍筋的鋼筋,拉筋主要是為提高鋼筋骨架的整體性而起拉結作用。
分布筋:
出現在單向板中,布置在受力鋼筋的上部,與受力鋼筋垂直。作用是固定受力鋼筋的位置并將板上的荷載分散到受力鋼筋上,同時也能防止因砼的收縮和溫度變化等原因。
彎矩筋:
向上彎起的彎矩是正彎矩,反之,向下彎起的彎矩就是負彎矩。
負筋:(又名負彎矩筋或扣筋)
梁或板的構造鋼筋,為抵抗負彎矩而設置的鋼筋就叫負彎矩筋,一般來說,常碰到的負彎矩筋有兩種,一種是樓板與梁交接的地方,另一種就是梁的支座處。
架立筋:
架立鋼筋設置在梁的受壓區外邊緣兩側,用來固定箍筋和形成鋼筋骨架。如受壓區配有縱向受壓鋼筋時,則可不再配置架立鋼筋。架立鋼筋的直徑與梁的跨度有關。
電渣壓力焊:
是將兩鋼筋安放成豎向或斜向(傾斜度在4:1的范圍內)對接形式,利用電流通過液體熔渣所產生的電阻熱進行焊接的一種熔焊方法。
錨固:
錨固是指鋼筋被包裹在砼中,增強砼與鋼筋的連接。
搭接:
在砼結構構件中,鋼筋長度不夠時,按要求將兩根鋼筋互相疊合而形成的連接。鋼筋連接的基本形式:綁扎搭接,焊接,和機械連接幾類.
植筋:
植筋就是種植鋼筋,為了加固建筑物或是續建,在原建筑上鉆孔,插入鋼筋,用特用膠水灌縫,使鋼筋錨固在其中,與原建筑將成為一體。
直錨:直接錨固、直線形錨固。
彎錨:鋼筋經過彎折處理的錨固叫作彎錨。
砼保護層:
是指砼構件中,起到保護鋼筋避免鋼筋直接裸露的那一部分砼,其厚度為縱向鋼筋(非箍筋)外緣至砼表面的最小距離。
加密區:
箍筋加密區是用來抵抗水平處豎向的剪應力的。
建筑做法:
現澆:
通過在現場組裝模板,然后進行砼的澆筑。
預制:
在工廠車間內通過模具加工而成,適合批量生產,也就是建筑工業化。
抹灰:
指用石灰砂漿、混合砂漿、聚和物水砂漿、麻刀灰、紙筋灰,保溫砂漿顆粒等對建筑物的面層抹灰和石膏漿罩面工藝,或地面水泥處理。
找平:
用某種器材,比如水平儀,經緯儀等一起,使砌體或者施工物體的表面,側面等看起來平整,沒有坡度。
澆搗:
就是在砼施工時,梁、柱部位的砼要用振動插泵振搗;現澆板用平泵振搗。
壓光:
將上過光的印刷品待干燥后,經壓光機熱壓輥熱壓及冷卻成品的過程。
磨光:磨光可去掉零件表面的各種宏觀缺陷,以提高零件的平整度和電鍍質量。
打蠟:
上白臘或者亮光蠟來增加釉面的潤光度。以達到仿舊的效果。
擦縫:
在鋪實修整好的瓷磚面層上用漿壺往縫內澆水泥漿,然后用干水泥撒在縫上,將縫隙擦滿。最后將面層上的水泥漿擦干凈。
收口:
不同的飾面材料在不同的空間銜接。
建筑物屬性:
開間:
一間房屋內一面墻的定位軸線到另一面墻的定位軸線之間的實際距離。我國目前大量建造的磚混住宅,住宅開間一般不超過3.3米。
進深:
指一間獨立的房屋或一幢居住建筑從前墻壁到后墻壁之間的實際長度。大量城鎮住宅房間的進深一般要限定在5米左右,不能任意擴大。
地下室:
房間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高度超過該房間凈高的 1/2 為地下室。
半地下室:
房間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高度超過該房間凈高的1/3,且不超過1/2。
室內凈面積:
去所有主墻、非主墻、柱等所占面積之后的面積。
主墻間凈面積:
去所有主墻、柱等所占面積之后的面積。
標準層:
標準層是指平面布置相同的住宅樓層。
屋面層:樓房最頂層。
機房層:布置電梯部位的的最頂層.
整體面層:
指一次性連續鋪筑而成的面層。如:水泥砂漿面層、細石砼面層、水磨石面層等。
塊料面層:
是工廠批量預制的,如:地磚、大理石、花崗巖等地面面層等。
樓面:
二層及二層以上的地面。
屋面:
屋面就是建筑物屋頂的表面,他主要是指屋脊與屋檐之間的部分.
雙坡屋面:
中間高起兩面有坡、向兩個方向排水的屋面。
四坡屋面:比較簡單的坡頂,除南北兩面有坡度外,東西兩面也有坡度。一般使得南北立面屋頂為梯形,東西立面屋頂為三角形。
坡屋頂:
排水坡度一般大于10%的屋頂叫做坡屋頂或斜屋頂
零星構件:
墻垛:墻垛是指在平面中凸出墻面的柱狀構造,主要起加強墻體穩定性的作用,同時也可作局部承重構件,如門洞側邊的門垛構造。
踢腳線(又名踢腳板):
貼在墻最下端的一行瓷磚之類的類似于保護線的東西。是樓地面和墻面相交處的一個重要構造節點,可以保護墻面,以防搬運東西、行走或做清潔衛生時將墻面弄臟。
隔斷:
指專門作為分隔室內空間的立面,應用更加靈活,主要起遮擋作用,一般不做到板下,有的甚至可以移動。
挑檐:
挑檐是指屋面挑出外墻的部分,主要是為了方便做屋面排水,對外墻也起到保護作用。一般南方多雨,出挑較大,北方少雨,出挑較小。
天溝:
天溝指建筑物屋面兩胯間的下凹部分。有組織排水一般是把雨水集到天溝內再由雨水管排下,集聚雨水的溝就被稱為天溝。
地溝:
地溝是指屋面雨水管接到散水上后在散水邊做的排水溝或者電纜、管道等鋪設的管道。
頂棚:
室內空間上部的結構層或裝修層,為室內美觀及保溫隔熱的需要,多數設頂棚(吊頂),把屋面的結構層隱蔽起來,以滿足室內使用要求。又稱天花、天棚、平頂。封閉式房間都有頂棚。
雨篷:
建筑物入口處和頂層陽臺上部用以遮擋雨水和保護外門免受雨水浸蝕的水平構件。
散水:
在建筑周圍鋪的用以防止兩水(雨水及生產、生活用水)滲入的保護層。常見于地面附近。
泛水:
在墻與屋面,也就是在所有的需要防水處理的平立面相交處進行的防水處理,說白了就是用防水材料把墻角包住。保證女兒墻、挑檐、高低屋面墻不受雨水沖刷。
勒腳:
建筑物的外墻與室外地面或散水接觸部位墻體的加厚部分. 主要是首層室外防水
裙墻:
在墻與地面上方設置一定高度的實體裙墻或窗檻墻,主要起防火作用。
墻裙:
在四周的墻上距地一定高度(例如1米5)范圍之內全部用裝飾面板、木線條等材料包住,常用于臥室和客廳。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飄窗:一般呈矩形或梯形向室外凸起,三面都裝有玻璃。大塊采光玻璃和寬敞的窗臺,使人們有了更廣闊的視野,更賦予生活以浪漫的色彩。
幕墻:
幕墻是建筑物的外墻護圍,不承重,由結構框架與鑲嵌板材組成,不承擔主體結構載荷與作用的建筑圍護結構。
欄板:
供人在正常使用建筑物時防止墜落的防護措施,是一種板狀護欄設施,封閉連續,一般用在陽臺或屋面女兒墻部位,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欄板一般是用水泥、大理石等材料鋪成,牢固性較高,方便站立。
挑廊:
指二層以上挑出房屋外墻體,有圍護結構,無支柱有頂蓋的水平交通空間.常見于學校和工廠。
檐廊:
上方有飄檐,廊的一邊與房屋相依,一邊有柱的走廊,稱為檐廊。
門廳(又名過廳,玄關):
一般在進門的地方的緩沖區。作用為公共活動區較小,起過渡作用。
門斗:
在建筑物出入口設置的起分隔、擋風、御寒等作用的建筑過渡空間。常見于寒冷地區。
樓梯:
樓梯是建筑垂直交通的一種主要解決方式,用於樓層之間和高差較大時的交通聯系。包括休息平臺,平臺梁,樓梯底板,斜梁,連接梁及樓梯段。
樓梯井:
樓梯井就是上下兩跑樓梯段中間包圍的間隙,三跑樓梯或四跑樓梯中間圍成的方形空間。樓梯井一般從底層直通頂層。
休息平臺:兩樓層之間的平臺稱為休息平臺。
變形縫:
為了防止因氣溫變化、不均勻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造成的影響,設計時預先在變形敏感部位將建筑物斷開,分成若干個相對獨立的單元,且預留的縫隙能保證建筑物有足夠的變形空間,是伸縮縫,沉降縫和抗震縫的總稱。
壓頂:
壓頂是指磚圍墻、女兒墻,窗臺等頂部的砼或磚等的收口,防止窗下砌體裂縫而設置的砼帶,一般厚度在60~120之間.
構筑物:
不具備、不包含或不提供人類居住功能的人工建造物,比如煙囪,水塔,貯水池,檢查井,排水管道,場區道路。
龍骨:
用來支撐造型、固定結構的一種建筑材料。是裝修的骨架和基材,使用非常普遍。
牛腿:
懸臂體系的掛梁與懸臂間必然出現擱置構造,通常就將懸臂端和掛梁端的局部構造稱為牛腿,牛腿的作用是銜接懸臂梁與掛梁,并傳遞來自掛梁的荷載。
馬牙搓:
當砌體不能同時砌筑的時候,在交接處一般要預留馬牙搓,以保持砌體的整體性與穩定性,常用在構造柱與砌筑墻體的連接中,是指構造柱上凸出的部分。
后澆帶:
防止現澆鋼筋砼結構由于溫度、收縮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 在基礎底板、墻、梁相應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 在若干時間后再澆搗該施工縫砼,將結構連成整體.
馬凳:
臨時用木料做成,也有用型鋼焊制的,多為長條形狀。由一塊條形板釘四個腿,再在四個腿之間用板條拉結。是用于站人放料的凳子。